一、成功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重视和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学会成员的努力下,我市双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3月提交的《关于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请示》已顺利通过验收,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楹联学会将于6月份对我市举行授牌仪式。同时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已开始筹备。
二、“六个一”工程基本完成
如今,雷山风景区、青龙山公园、地质宾馆的诗联创建工程已完成。劲牌公司诗联创建工程正在实施之中,东风路诗联一条街工作已在安装阶段,一所诗联之校——大冶一中工作已全面启动,创建筹备大会已圆满召开。
三、 推动市诗教进课堂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5月11日上午在冶师附小的操场上举办了大冶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在熠熠的阳光下,恢宏的场面、激昂的表情、铿锵的声音,表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黄石教科院院长龚剑平、大冶关工委主任周中书、大冶教育局副局长石继相、王秋红等观看和许多市民一起观赏了诵读,石继相表示:大冶教育系统经典诵读活动将在整个中小学普遍推进,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四、关于东风路创建《 青铜文化诗词楹联一条街》 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二0一0年在我市创建《 中华诗词之乡》
、《 中国楹联文化城市》 的要求( 以下简称“创建”
),落实冶办发[2009]52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冶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首拟了“六个一”工程,其中创建一条青铜文化诗词楹联之街,即东风路街,是六个一工程的重中之重。
大冶市诗词楹联学会征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同意,利用东风路刷黑工程之楔机,决定将东风路这条长达1820米的大街“创建”一条青铜文化诗词楹联之街
五、大冶市人民政府申报“中华诗词之乡”
大冶市人民政府关于申报“中华诗词之乡”的请示
中华诗词学会:
青铜铸就大冶,国粹传承诗乡。地处吴头楚尾的湖北大冶市,面积1566.3平方公里,下辖1乡9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农场管理区,总人口90.62万人。大冶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早在40万年前,华夏祖先在此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这里就已采矿炼铜,大兴炉冶。举世闻名的“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见证了大冶千年辉煌。唐天佑2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此设立“青山场院”。宋乾德5年,南唐改“青山场院”设县,大冶县因而得名。大冶既是世界青铜文化故里,同时又是华夏民族工业的摇蓝。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萍公司大冶铁矿,开创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先河。大冶物华天宝,山川秀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冶人敢为人先,大胆拼搏,经济蓬勃发展。已跻身于全省十强县市之列。
厚重的青铜文化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红色的旅游景点,火热的经济建设生活,给诗词歌咏提供了不尽的创作源泉。一支人数众多,素质优良的诗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他们笔耕不辍,创作丰收,为大冶山河添秀色,为铜都楚韵铸辉煌。随着大冶城市转型和创建全国百强县市号角吹响,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想,势在必行。2007年市政府提出“创建诗词之乡”,经过四年充分准备和努力,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慎重向贵会正式申报命名“中华诗词之乡”。通过创建活动,依托诗词楹联文化社会功能,提炼青铜历史文化,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增强自身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促进大冶经济社会全面、统筹、科学地发展。现将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力支持,协同创建,形成共识
(一)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建设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把这项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制订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二)成立专班,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童金波同志为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士华,市人大副主任、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吴凤鸣,副市长熊志红,市政协副主席刘金明等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委办副主任余新文,政府办副主任程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金元,公安局副局长曹茂斌,财政局书记、局长刘旭东,教育局书记、局长朱汉明,文化局书记、局长明水泉,旅游局局长黄旭华,规划建设局书记、局长郭盛桂,城管局书记、局长曹继杰,市文联主席朱丽蓉等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水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创建日常工作。
(三)凝集共识,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筹备,于2010年元月23日,在市会展中心隆重召开了由各乡镇、场、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包括市诗词楹联学会全体列席,到会人数达1200多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士华同志作动员报告,市委书记傅继成和市长荣绪俭同志到会讲话。这个动员大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提高和凝聚全市人民的共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进一步落实责任,市委要求,市直各单位必须于2010年4月1日前,相应成立创建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单位主要领导不仅要亲自挂帅参与,而且要把创建工作作为本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既要提供办公场所,又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市委决定将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终质化目标考核范围。
(四)加大投入,全力支持。市委书记傅继成同志2009年在百忙之中,多次深入市诗联学会调研,挤出时间参加学会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还亲自带队下乡采风和撰写诗联。市长荣绪俭同志也多次到市诗联学会指导工作。当看到学会没有固定办公场地时,当场拍板,为学会解决了三间固定的办公室,计100平方米。同时明确表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
市财政部门,把市诗词楹联学会日常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资金拨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强力支持,给创建活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五)营造氛围,协同创建。全市新闻单位认真落实政府要求,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重要意义。电视台从元月份起,开辟了专栏,采取阶段报道,系列报道,追踪报道等形式,及时报道各单位、各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从2010年元月起,城区要道常年悬挂宣传标语,形成创建的良好舆论氛围。全市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责,又要通力协作,同唱一个调,同使一股劲。大力开展诗词创作和普及工作,形成广泛关注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社会共识。
二、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挖掘文化,培深根基
(一)青铜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铜录山古铜矿遗址”
被称为“人类第九大奇迹”。大冶青铜文化无疑是厚重的。除此处之外,还有“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把大冶人类的足迹提前到了40万年前。迄今,大冶境内已发现有:鄂王城遗址、东周古城遗址、五里界古城遗址、天台山古建筑古遗址等古代文化遗址168处。其中,仅矿冶遗址就有92处之多。它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大冶作为世界青铜古都和矿冶之乡的历史地位。在这块神奇宝地上,千古帝王依托青铜文化,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楚王熊渠定都大冶,成就战国诸侯;黄巢备武起兵,掀动汉末王朝;孙吴造船打戈,鼎足三国霸业;岳飞开矿铸剑,击退匈奴千里;朱元璋秣兵冶邑,开创大明江山。大冶集3000年的采冶史,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开放史于一身,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青铜文化底蕴。
(二)山川瑰丽,钟灵毓秀。大冶位于长江以南中下游,气候宜人,山青水秀。“三台”(天台山、云台山、宫台山)自然风光雄奇;“八景”(鹿头夕照、龙角朝暾、金湖湛月、东方揽胜、西塞怀古、圩洞飞云、雉山烟雨、虬泾钟灵)名闻三楚。历代名儒大贤:西汉名儒东方朔、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张志和、北宋名家苏轼、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大冶藉的:宋仁宗钦赐“贤人万止斋、明万历宰相吕调阳、清初宰相余国柱、大翰林朱国桢、柯瑾、翰林编修柯逢时以及历朝大冶知县,还有辛亥革命先驱曹亚伯、世界风云人物伍修权等,为大冶风景名胜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词歌赋。尤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曲“渔歌子”《西塞怀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谓家喻户晓,陶醉了无数古今情怀!
(三)红色沃土,革命摇篮。在土地革命时期,彭德怀成立红三军团,建立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程子华领导的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大冶兵暴旧址、金公祠革命旧址、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南山头革命纪念馆,都是文化保护单位。其中,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建军旧址,被国务院列为保护重点。革命苏区大冶,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四)人杰地灵,文化根深。大冶山青水秀,宝地风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挖之不尽,咏之永携的瑰宝。就文学艺术而言,与老子哲学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楚辞,在大冶民间影响深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大冶名儒大贤,文人墨客。新时期大冶涌现了一批诗歌、文学新星有:荣获鲁迅文学奖的诗人田禾,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飞天奖”的胡燕怀,还有乡土诗人查代文、柯尊解、李相淦、姜彬等等。此外我市诗词界拥有国家级诗联会员60多人,省诗联学会会员90人,黄石市级诗联会员180余人。特别是2007年,市政府提出“创建诗词之乡”构想之后,诗词热在我市长盛不衰。诗词创作风起云涌,硕果累累。先后有150人次获得国家、省、市诗词创作大奖。吴凤鸣、姜彬、程余庆、徐新霞、李福双、刘克裕、张晓适、李祥光、冯育才、程方园、黄安勤、黄登高、严绪炎、范经诗、郭应明、程孝生、黄敬中等数十人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刘云亭、万里鹏、姜兆和、李雄安、徐新霞、姜彬等同志在全国诗词竞赛中多次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2009年京秋笔会上,我市有姜彬、程余庆、李祥光、黄登高、郭应明、程孝生六位同志与会并获得作品竞赛奖项。我市诗联学会还被评为“全国最佳组织奖”。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我市会员在全国各地发表诗词作品数以千计。会员个人出版专集如雨后春笋。迄今为止,已出版个人专集80余部。作为一个县级市,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浓厚的创作氛围,在全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这为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三、打造硬件,夯实基础,加大投入,拓宽平台
(一)打造硬件,夯实基础。从2007年起,我市就已作出创建“诗词之乡”总体规划,投入100万元,启动了“六个一工程”。即:一座诗词之山(雷山风景区),一处诗词之园(市区青龙山公园),一幢诗词之馆(地质宾馆),一所诗词示范学校(大冶一中),一家诗词文化企业(中国劲酒、劲牌公司),一条诗词文化之街(东风路大道)。截止2009年,已完成了“一山、一园、一馆”的建设,其余三项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实施,可望今年验收。这标志着大冶诗词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大繁荣、大发展时期。
(二)加大投入,拓宽平台。我市原有文学、诗词期刊5个:市文联的《铜草花》、市诗联学会的《大冶诗词》、市老年诗研会的《老人心声》、还地桥镇诗联的《仙桥流韵》、陈贵镇雷山诗社的《雷山诗词》。今年,将新增华夏重儒诗社的《重儒诗韵》、市诗联学会的《大冶联苑》两个刊物。其中,《大冶联苑》已于2009年12月创刊面世。在此基础上,计划增大容量,开设“命题赛诗”、“佳作赏析”“新人园地”专栏,倡导浓厚的精品意识和学术研究氛围,拓宽新人发表作品的平台。
(三)发展分会,形成网络。为了探索经验,加快推广,我市选择还地桥镇作为发展分会试点。2007年,针对该镇诗词爱好者较多的实际,决定成立还地桥镇诗联(分)学会,经考察推荐了德才兼备、事业心强的柯水仙同志牵头组建。该会在他的领导下,由刚成立时的40多人,已发展到现在150多人。会刊《仙桥流韵》,创办了7期,质量之高,影响之大,2009年被省诗联学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我市将大力宣传和推广还地桥镇的经验,按属地打破行业界限,选好领头人,组建若干个诗词小组。拟将市属国家和省级会员分派包组,按就近的原则,参与各个诗词小组的活动,提升创作氛围。此外,在继续加大支持还地桥镇、陈贵镇、华夏重儒诗学社、市老年诗书画研究会等几个分会扩张规模的同时,重点扶持和加快罗桥开发区、金湖办事处、东岳办事处、东风农场管理区、保安镇、金牛镇、大箕铺镇、刘仁八镇、殷祖镇、茗山乡、大冶一中、实验高中、实验中学、东岳中学、实验小学、冶师附小、新街小学、育才小学、铜绿山铜矿、劲牌公司、宏力公司、石开公司、保安镇刘煌庄等分会的组建和完善工作。形成一个以市诗联学会为龙头,下属分会为纽带,地方诗词小组为活动支撑点的,纵横交汇的诗词网络体系。
(四)抓好培训,壮大队伍。第一抓好培训。早在20年前,我市诗联学会依托市老年大学的师资和场地,开展了诗词培训工作,达到了“五有”要求。即:有固定场地,有专职教师、有教学计划、有经费开支、有学习成果。在校学员由最初创办时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360多人。20年来,已培训退休干部、教师、职工3000多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市诗联学会的大部分创作骨干均出自这所学校。从今年起,我市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春风,加大资金投入,正式挂牌:“大冶市诗词教育培训学校”。实施一套班子,一个校门,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把这个教育基地做大做强。力争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诗词教育培训基地。计划全年安排两次讲座,
邀请国家和省级名家来冶讲学,提升大冶整体创作水平和理论水平。二是对刚入会的新手,全年组织3次短期培训,使之尽快入门。三是利用寒暑假期,对在校语文教师进行一次集中辅导,打造一支100人以上的诗词教师队伍。四是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诗词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旧体诗词的爱好。在适当时机,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生诗词吟咏和创作比赛。第二发展壮大诗词队伍,一是要发挥诗词组织网络优势,大张旗鼓地弘扬诗词文化魅力,激发广大群众欣赏、学习、写作诗词的兴趣。要采取精神和物资奖励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公等开授牌的形式,树立和弘扬诗人的荣誉感。对在一年之中创作成绩突出;在国家级诗赛夺得一项金奖的;或在省市级连续3次以上获大奖的,授予“诗坛妙手”称号。对年龄在70岁以上,成绩突出且热心培养新人,年发展会员在5人以上的,授予“精神富翁”称号;对一家之中有两个以上诗人,且有多首诗作发表的,授予“诗词之家”称号。此外,对有突出成绩的农民诗人、女诗人根据情况,授予适当的称号。要让这些对诗词事业有贡献的特殊人才,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掀起全社会追捧诗人、学习诗词的热潮,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诗词队伍中来。二是要抓好以老带新工作。针对退下来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文化素养高,经济宽裕,心无挂碍的特点,发挥诗联学会会员人缘优势,以老带新尽可能把他们吸收到诗词行列中来。三是要通过创建工作,加强与全市各单位的联系,把在职干部职工吸收进来,增加新鲜血液。发展壮大诗词队伍规模,用一至两年时间,发展市级会员3000人以上。
四、纵横联系,扩大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纵横联系,扩大交流。一是继续保持加强与上级诗联学会联系,及时反馈工作情况,争取支持。这几年我市诗联学会得到上级高度关注。在去年省诗联学会“五代会”上,我市吴凤鸣会长和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彬被选为省会理事。同年五月,姜彬同志作为黄石地区特邀代表荣幸地参加了在南昌召开的中国楹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在全国县级市是为数不多的。二是加强对外联系,与兄弟县、市、区诗联学会经常互动。仅2009年,我市诗联学会应邀派出大批创作骨干,分别参加了安徽铜陵、江西南昌、省内洪湖、安陆、广水、大悟、孝感、鄂州、阳新以及黄石市下陆区、铁山区、西塞山区举办的笔会、年会和大型采风活动,参与人数达200人次,交流作品300余件。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三是通过举办青铜文化研讨笔会、雷山风景区笔会、新农村建设采风、红色旅游采风等活动,邀请兄弟县、市、区领导及专家来冶指导工作,交流创作体会。兄弟诗联学会与会活动达到100人次之多,增进了友谊,扩大了交流。四是密切横向联系,创造会员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举办了贺神七发射成功、汶川抗震救灾、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国庆60周年等笔会活动。增进会员之间互相了解,加深感情和友谊,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抓住契机,突出重点,坚持“二为”,服务社会
(一)抓住契机,突出重点。今年既是黄石市举办首届矿冶文化旅游节,又是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冲刺年。同时,也是我市诗联学会成立20周年之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管理权下放大冶的契机,抓住机遇,依托青铜文化这一平台,突出重点,弘扬诗词文化,面向全国开展常年有奖征稿。设立一、二、三等大奖和优秀作品奖。并将获奖作品推荐到国家级诗刊发表。全力打造大冶青铜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冶,使大冶走向世界。让诗词文化与青铜文化相映生辉。
(二)坚持“二为”,服务社会。繁荣诗词文化,坚持“二为”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是我们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宗旨。坚持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服务。高歌执政为民,廉洁奉公,服务机关;唱响团结互助,和谐相处,走进社区;弘扬尊师爱国,发奋向上,惠及学校;传承勤劳致富,尊老爱幼,深入农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2007年,我市完成了诗词之山——雷山风景区和诗词之园——青龙山公园的诗词布局后,尤如美女换上了靓装,文化氛围浓厚了,知名度提高了。游客反映,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受到了诗词文化的薰陶,怡情养性,赏心悦目。又如地质宾馆,原来生意一直不很好,通过量身打造一个诗词宾馆,呈现一派高雅厚重气象,诗词与翰墨相得益趣,焕彩夺目。重新开业后,生意格外火爆,食客如云。看到风景区和地质宾馆依托诗词文化,产生巨大社会和经济效应后,更坚定了我们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信心,我们先后与劲牌公司、黄金湖水特产公司联姻结缘,组织一批诗词创作骨干,开展了“劲酒临风”和“渔歌唱晚”大型采风活动,创作了一批精品诗作,推销这两个公司名特产品,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构建诗词之乡,我市将加大诗词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力度,广泛与企业结缘,为大冶经济发展摇旗闹喊。用这一高雅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装点生活,美化环境,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将紧紧围绕创建工作部署,发扬“团结务实,开拓进取,励精图治,争创一流”的大冶精神,努力实现达标。目前,我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扎扎实实,已形成了浓厚的氛围,条件具备,恳请贵会领导择期对我市创建工作检查验收。
上一篇:
大冶市“三台八景”简介下一篇:
家风征文---不敢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