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从不掺和于细碎的关怀中,也不会夹杂在絮叨的叮嘱里,一直隐含着,不曾喷薄。我在随遇而安的生活里,深深体会到父爱如泥质般的朴实,如大山般厚重。
小时候的我,嘴很刁,不食挂面不喜稀饭不爱喝汤,最好每顿都是大米饭,每到饭点看不到大米饭就各种哭闹不肯动筷,很是任性。因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疼爱,大家都很包容和迁就我。每每夏日,天气炎热,又加之劳作,家人咽不下饭,都靠喝稀饭来补充能量。可我不喜,非闹着要吃米饭。父亲没办法就带着我去外面的餐馆吃,后来与老板渐渐熟悉,每次到点就一个人很自觉地去他那里报到。老板也会笑着问,你们家今天又喝稀饭啊。
还有次父亲带我去远方亲戚家中做客,本来都是好好的,直到中午上了饭桌,好客热情的亲戚给我碗中舀了好多汤,我一下子就不乐意了,立马停筷罢食,之后怎么劝说都哭闹着不肯再吃,闹得亲戚和父亲好不尴尬。
时间久了,我便习以为常,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更加肆无忌惮。有天父母闹别扭,父亲给我们做好早餐后赶着上班去,我看到是挂面,就直接甩了筷子。父亲气不打一出来,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纵有一百个不情愿也抵不住他的揍,勉勉强强还是吃了几口。晚上父亲回到家,第一次跟我讲起那个“随遇而安”的故事。他的一个“学霸”发小,从小立大志,立誓要考出农村做“城市人”,后来一路考到北京并留在那里工作。有次回来休假,来家里找父亲聚聚。当时家中拮据,父亲实在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一个劲说对不住。可他那已经在大城市吃惯了黄油面包山珍海味的发小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粗茶淡饭依然吃的津津有味。父亲说,一个人总要去到不同环境、面对不同的人,不能什么事情都由着自己的性子,要学会随遇而安。
之后,我依然没有改掉那嘴刁的毛病,父亲的话也被当作了耳边风。直到去了新疆,在那个没有大米的地域,整天不是面条就是馕饼,实在难以下咽。抱怨苦楚无处诉说,牢骚满腹也得不到回应,饿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吃了。母亲打来电话时,第一句就是问在那边吃不吃得惯?问的我当时就掉泪了,却也是强笑着说,吃得很好,很习惯。那刻的欲言又止,真正让我第一次想起父亲那句随遇而安是多么深刻。
这些年,他让我在离家在外的日子里,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随遇而安;他让我在生活失意的时候,在无人诉说的日子里学会随遇而安;他让我知道随遇而安是一种积蓄,是一种财富,宁静而勿躁,温和地应付种种变故。
如今,生活早已学会随遇而安,哪怕一路坎坷走的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眼中坚定依旧。
上一篇:
大冶市“三台八景”简介下一篇:
家风征文---不敢不读书